东部教育新高地,栉风沐雨砥砺行。
风雨兼程十年路,春华秋实满庭芳。
近十年来,翔安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焕然一新,其中,学前教育事业更是迎来了新发展、新风貌。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我的教育理念、思想,亦深受这十年变革浪潮的影响。
一、专业引领,科学育儿
今年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十周年,其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文件作为指导性文件指导幼儿园教师和家长用科学的方法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以促进幼儿的身心的全面发展。还记得我初出茅庐刚踏入幼教行业时,面对一张张稚嫩的笑脸,如何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如何更好地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如何将我所学习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中......各种问题接踵而来使我一时迷茫、顿感无措。《指南》从五大领域分三个年龄段为幼儿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指明了具体方向,犹如一汪甘泉,浇灌我焦虑的内心,亦如一座灯塔,为我指明方向,使我不再迷失。
二、游戏,点亮快乐童年
“游戏就是儿童的生活,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回顾刚工作时,印象中小朋友集中活动的时候总习惯性地排排坐,小手认真的摆放在腿上,教师照着省编教材在组织着活动......尽管我们一直在倡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但很多的幼儿园并没有真正做到。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原动力,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儿童的天性。近年来随着翔安区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早已深入幼教人的心,课堂不再小学化、不再单一、重复、古板枯燥,教师每天精心巧妙地创设各种游戏条件并把它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当中。活动的时候不再是单一模式,从头坐到尾,而是灵活运用动静结合,集体、小组、个人等多种组织方式;组队的时候不再是“一二三,站站好”,而是手指操、儿歌等等轮番“上场”;游戏的时候不再是“你要这么玩”、“这不对”、“那不行”,而是“你觉得可以怎么玩?”、“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吗?”、“你觉得这么做对不对,为什么?”......这不仅仅是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结构安排、组织方式上的变化,还是活动环境、活动氛围、师幼互动等更多方面的转变。
三、归还幼儿主体地位
幼儿天性好动、求知欲强,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在过去,可以看到的是,我们之中很多教师在幼儿活动中充当起了“导演”的角色,幼儿成为教师“上好课”的演员,幼儿学习过程成为外界强加的一种活动;有的老师甚至不理解幼儿在该年龄段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包办代替、拔苗助长、采取灌输式教育等等。渐渐地,幼儿在学习中失去了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可喜的是,近些年来,教师的观念发生了充分的转变,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而不再是管理者、指导者、控制者。教师将活动主动权转交给幼儿,让幼儿成为活动主体,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及需要来完成游戏,让幼儿自己商量要玩什么?要怎么玩?要和谁玩?要在什么地方玩?让幼儿真正成为游戏的主人、成为活动的主人、成为幼儿园的主人!
四、关注幼儿身心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孩子哪里懂那么多”、“在幼儿园只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喝水就好了”、“幼儿园就是去学乖的”......作为一名在幼儿园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你一定也从家长或者身边的人口中听过类似的话。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幼儿的身体健康也得到了重视,但很多人却忽视了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依然有许多人认为“孩子还只是个孩子”,并没有意识到幼儿也是独立的个体,是个有思想、有情绪的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童年早期所经历的创伤或者挫折若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幼儿的心理就会压抑,负面情绪潜藏于幼儿的内心。可见,健康的心理不仅是幼儿智力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幼儿将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素质。
近年来,随着学校对“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开始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渐渐地,我们发现,肯定与赞扬的声音多了,否定与指责的声音少了;热爱与关注陪伴在幼儿左右,体罚与漠视正被人们所摒弃;大人们站在平等的地位与幼儿进行对话,尊重与信任成为了沟通的基础。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在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知识和心理素质,用爱心呵护幼儿的健康成长。
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不是从前,也不是以后,作为一个活在当下的人,我有幸见证了这十年来学前教育的种种变迁,而我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有幸搭上这艘快船,与众人一起乘风破浪,见证翔安区学前教育的大发展。在这之后我亦将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为学前教育事业撸袖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