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我区民俗文化人才发展现状,理清“十三五”期间民俗文化人才工作思路,近期我局开展了一次座谈会和几一次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情况
我区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级项目6项,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传承人9人,区级项目13个,传承人24人。其中30岁以下(含30岁)3人,40岁以下(含40岁) 3 人。50岁以下(含50岁)8人,60岁以下(含60岁)10人,小学文化程度 4 人,初中文化程度 11人,高中文化程度 7 人,中专文化程度 2人,大专文化程度 6 人,大学文化程度3 人。
二、民俗文化人才工作经验与做法
1.政策措施不断完善。
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人才强区战略,加快翔安区民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更好的将文化品牌项目和民间民俗文化人才纳入保护和扶持,根据《厦门市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打造“人才特区”2013-2020行动纲要》和《厦门市翔安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翔安区“群英领翔”人才引进和培育计划意见。积极开展民俗文化人才培育工程工作,充分发掘翔安区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精髓,制定本细则。
2.政府机构不断强化。
在区人才办领导下,成立翔安区民俗文化人才培育工程专项领导小组,由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担任组长,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办公室挂靠文体出版旅游局,成员由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区文联、区文化馆、各镇街分管领导等单位人员组成。区文体广电出版旅游局负责牵头组织实施文化人才的申报评审、复核考察、政策兑现、动态管理等工作,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能各司其职。
3.信息档案不断完善。
对我区民间民俗文化人才进行摸底调查,登记造册,在翔安区民俗文化人才培育工程专项领导小组建立民俗文化人才档案。将其培育成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区级非遗项目或其它民俗文化项目重要带头人。指导各传习中心或社团组织对其传习中心民俗文化人才队伍进行建档。挖掘和培育年轻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继承人,注重从青少年,特别是中小学中进行传承人培育对象。
4.提升措施不断加强。
强化翔安区各非遗项目传习中心建设,并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发掘、发展新的非遗和民俗文化项目。通过传习中心及相关民俗项目的建设,提升项目整体水平及文化人才素质。强化翔安拍胸舞传习中心对外交流,组织省市相关专家对拍胸舞项目进行理论研究和培训指导,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础上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翔安赵岗宋江阵基础上成立翔安区宋江阵传习中心。为宋江阵民俗文化保护提供人才交流平台和培养基地,提升宋江阵民俗项目的知名度和艺术价值。加强新圩嫂合唱团的艺术水平提升,聘请资深声乐老师定期下基层上课,加强队员演唱技巧。增加体型课程项目,培养队员舞台形体气质。为合唱团提供活动演出、对外交流平台,从而提升队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其它民俗文化艺术形式的发掘和辅导培育,不断壮大人才队伍。整合零散民俗资源,充实和完善各种民俗文化门类。
三、民俗文化人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1.人才总量偏少。我区现有民俗人才总量为 人,人才密度为每万人 人,与其他地区尚有差距,已不能满足区域内文化遗产项目对民俗人才的需求。
2.年龄老化的情况突出。主要表现在年轻人才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现象凸显。全区35岁以下的民俗人才较少,有些非遗项目的年轻一辈传承人奇缺。
3.民俗人才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些经济收益较差、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的民人才明显偏少,并且这些传承人还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不能使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媒体。
4.高级别的民俗人才偏少。全区现有省级传承人3人,市级传承人6人,尚无国家级传承人。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我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民俗文化人才发展的总体思路、阶段目标与对策
1.总体思路。大力实施民俗文化人才战略,按照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创新机制的指导方针,把促进我区非遗项目传承、民俗文化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传承创新为动力,以民俗人才培养为核心,以培养传承人为重点,进一步完善民俗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优化民俗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民俗人才作用,统筹推进各类民俗人才队伍建设,为我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2.阶段目标。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培养扶持32名以上的民俗文化专业人才。到2020年重点培养扶持50名民俗文化专业人才。其中,争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名以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名以上,力争用三年时间,打造一支民俗文化素质高、传承技艺精、创作能力强,能够引领翔安传统民俗文化遍及中国,走向世界的文化人才队伍。。
3.对策建议。(1)设立传统民俗文化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及传统民俗文化人才培训专项资金,每年报由翔安区民俗文化人才培育工程专项领导小组研究。扶持基金来自三个渠道:政府扶持基金、企业赞助投资基金、社会人士贡献基金。(2)完善厦门市翔安区南音传习中心培养机制,制定传习中心发展计划,以厦门市翔安区南音传习中心为主,建立“多点联网”的南音传习机制,分点辐射至我区各镇街,聘请我区资深南音艺人常驻现场教学。编写出版翔安区南音曲谱教材,购置南音乐器、谱架等相关设备。定期开展学点教学汇报演出、交流演出。(3)在翔安区农民画创作基地上成立翔安区农民画(产业)协会,为农民画创作、交流、活动提供交流平台,加强对农民画创作的指导,同时进行材料收集、整理。(4)促进翔安区闽南童谣文化研究会的发展交流。以马巷中心小学为依托,扩到全区各区域,加强闽台两岸民俗文化交流;征集原创闽南童谣,编制《翔安闽南童谣汇编》;引进对闽南童谣进行节目编排的老师,将流传在民间的闽南童谣歌曲推向舞台;两年举办一次闽南童谣文化交流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