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是厦门市河(湖)长日。《海峡导报》整版刊发《“四水”联治 擦亮生态底色》,报道翔安“四水”联治创新治理模式。
2023年以来,翔安区深入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提升水环境、恢复水生态为导向,稳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辖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中向好,河湖管护水平不断提升。“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的景象之所以能成为翔安的一张靓丽名片,得益于这里创新性实施的“四水”联治模式,即微水“星级”分治、污水“三环”共治、中水“回用”返治、余水“复用”促治。
一、2023年亮眼成绩单
(一)考核断面
翔安全区15个考核断面年平均水质达标率100%,其中7个断面同比2022年实现年平均水质跨类别提升(4个断面由Ⅳ类提升至Ⅲ类、3个断面由Ⅴ类提升至Ⅳ类)。
(二)小微水体
小微水体治理成效明显,全面消除农村黑臭水体,2023年对228个小微水体进行星级评定,结果同比2022年五星级水体增加2个、四星级水体增加8个、三星级水体增加9个。
二、主要举措
(一)坚持以评促治思维,微水“星级”分治
一直以来,翔安区都努力探索小微水体治理办法,把整治受污染小微水体作为改善生态、提升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区首创了小微水体星级评价体系,打通管水治水“神经末梢”。
据悉,“小微水体星级评价体系”从小微水体水质、外观、管理、功能、社会价值、治理修复、持续优化等七个维度出发对全区小微水体进行星级评定,形成横向可比、纵向可查的水体档案。同时,根据小微水体星级评定通报结果,区河长办将下发二星级以下小微水体整改督办通知,督促镇街履职尽责、逐一整改,落实建档立卡制度。
小微水体星级评价体系是翔安小微水体整治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创新性举措为小微水体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经验,在厦门市被广泛推广。
(二)坚持系统治理思维,污水“三环”共治
按照“污水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的治理思路,对标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覆盖、全处理”要求,翔安区首创“三环”共治机制,对源头截污的后续治理形成了闭环。
据了解,污水“三环”共治的第一环节是源头污水的“三管截污”,中间环节是治理的“分户验收”,末端环节是中水“呼吸湿地”处理回灌农田。
如今,农村生活污水“三环”共治模式已在翔安区全面铺开,取得了良好成效。人们走进香山街道大宅社区,昔日污水横流、蚊虫漫飞的景象已不见踪影。而这正是得益于“三管截污”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才让这里发生了“污水横流”到“地表无污水”的转变。
(三)坚持节能提效思维,中水“回用”返治
翔安区积极探索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在全市率先创新性提出并实施将污水全域收集、净化处理、“回用”返治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
走进翔安水质净化厂、澳头水质净化厂可以看到,在这里净化达标的中水经过收集后会再返补给店头溪、内田溪、怀远湖等溪流。此举在补水同时,增强了水体流动性和河道自净能力,推动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实现变废为宝和资源化利用。
当前,翔安区已累计完成中水补水项目6个,实现补水量约15.5万立方米/天,有效提升生态流量,再生水资源化利用的效率与效益显著提高。
(四)坚持动态平衡思维,余水“复用”促治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生活、农业、工业用水与日俱增,翔安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023年,翔安区深化“三水”联治工作经验,创新“四水”同治工作方法,不断沟通、积极协调,在实施微水、污水、中水治理的基础下,实现余水“复用”促治——汀溪干渠补水,通过调用同安富余的水资源和汛期水库预泄腾库的弃水,为翔安进行生态补水。
水源分别为同安莲花水库和汀溪水库群,流经同安五显镇后进入翔安辖区,全长约40公里。其中翔安段约18公里,一期每日可为东溪补水5万吨、龙东溪补水3万吨、九溪补水2万吨,二期预计对东溪增补4万吨、九溪增补2万吨。
利用“余水”进行生态补水,让翔安三大流域的8条主要支流得以跳出旱季缺水断流的窘境,同时还满足了沿线3万亩农田灌溉用水需求,极大地缓解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
2023年以来,翔安各级河湖长按照相关要求,严格落实各级河长巡查制度。全区还开展了“用脚步丈量”巡河专项活动,对全区溪流进行全面排查,及时准确掌握所辖河道的有关信息,加强河湖管理保护。
翔安区全面构建责任体系,深化“河长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完善流域问题交督办机制,制定新旧任河长见面交接机制,提升河湖长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领导机制,推动形成河湖高效治理格局。
此外,翔安区还常态化、规范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提升河漂垃圾治理能力并纳入河湖长制年度考核,对全区溪流、小微水体养护情况及河道“四乱”问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问题进行通报、督促完成整改,切实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成功营造出水清、河畅、景美的河湖沿线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