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水联治,做好生态答卷
(一)2021年,污水“三环”共治机制的创新核心——“一种农村雨污分流处理系统”作为一项技术创新发明创造,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审核。
(二)2021年,“三水”联治模式入选厦门市改革创新“最佳案例”。
(三)2022年,翔安区创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成功入选厦门市改革创新成果。
(四)2023年3月,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现场推进会在厦门召开,我区澳头社区、大宅社区作为现场观摩示范点接受全省参会领导检阅。
(五)2023年翔安区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稳中向好,河湖管护水平不断提升,全区15个考核断面年平均水质达标率100%,其中7个断面同比2022年实现年平均水质跨类别提升。
(六)2023年翔安区小微水体治理成效明显,辖区228个小微水体进行星级评定结果同比2022年增加2个五星级水体、8个四星级水体、9个三星级水体。
(七)“三水”联治污水治理模式获福建省水利厅主要领导批示:“厦门市的‘三水’联治模式值得总结,可资借鉴”;获厦门市主要领导批示:“翔安区的‘三水’联治模式值得推广”。
(八)“翔安香山街道大宅自然村农村雨污分流提升治理工程”项目在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样板工程建设评审会中,被通报表扬为典型样板项目。
二、“四”水联治,创新治理模式
(一)坚持以评促治思维,微水“星级”分治。翔安区首创小微水体星级评价体系,打通管水治水“神经末梢”。从小微水体水质、外观、管理、功能、社会价值、治理修复、持续优化等七个维度出发,构建月考、年评级模式,形成横向可比、纵向可查的水体档案,并用这个评定体系持续追踪水体的水生态状况,督促其长治久清。该创新性举措为小微水体治理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经验,在厦门市被广泛推广,被《光明日报》《人民网》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
(二)坚持系统治理思维,污水“三环”共治。
一环为源头“三管截污”,保障收集率。污水排放口、管线走向、污水产生总量等全排查,污水管网分布图、施工图等全覆盖,厨房、化粪池、洗衣池等污水分类排放全收集。
二环为治理“分户验收”,保障污水处理率。针对农村地区污水总量小、时段变化大、收集难度高等特点,结合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开展污水处理工艺创新、成套设备研制。
三环为中水处理回用,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在确保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站点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优先将尾水供给农灌,富余部分存储用于景观补水。
(三)坚持节能提效思维,中水“回用”返治。翔安区积极探索水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在全市率先创新性提出并实施将污水全域收集、净化处理、“回用”返治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在水质净化厂中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将中水返回到流域作为景观补水,实现活水补给,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极大改善辖区流域水动力情况。翔安区现已累计完成中水补水项目6个,实现补水量约15.5万m3/d,有效提升生态流量,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显著提高。
莲溪补水点
店头溪补水点
(四)坚持动态平衡思维,弃水“活用”促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生活、农业、工业用水与日俱增,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023年,翔安区深化“三水”联治工作经验,创新“四水”同治工作方法,在实施微水、污水、中水治理的基础下,实现弃水“活用”促治——汀溪干渠补水。为缓解辖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翔安区不断沟通、积极协调,在市水利部门大力支持下,通过调用同安汛期富余的水资源和水库预泄腾库的弃水,为翔安进行生态补水。
本次补水起于同安,流经同安五显镇后进入翔安辖区,全长近30公里,其中翔安区占据约24公里,一期每日可为东溪补水5万吨、龙东溪补水3万吨、九溪补水2万吨,二期预计对东溪增补4万吨、九溪增补2万吨。
三、“四”水联治,擦亮生态底色
从频繁断流到水畅其流,“四”水联治复生态。通过污水共治实现污水“全覆盖、全收集、全输送、全处理”,再以中水“返”治的方式回归生态环境,辅以干渠生态补水,让因缺水干涸断流的河流生态流量得到恢复,让流域周边生态环境得到提升,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动态平衡。
从地瘠水贫到碧水清流,“四”水联治促民生。中水“返”治、“弃”水促治,不仅增加水流量和水动力,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自我调节功能,同时可满足沿线3万亩农业灌溉用水需求,让农业灌溉不再依靠“老天爷赏饭吃”,为地处“风头水尾”的翔安区有效“解渴”。
从死水微澜到活水绕城,“四”水联治慰乡愁。汀溪水库总干渠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其来水为汀溪水库和竹坝水库,全长40km。20世纪80年代初期,汀溪水库改型为饮用水源地,不再为干渠供水,久而久之,干渠渠系建筑物老化、渠道渗漏淤积。通过干渠补水,沉寂近40年的干渠重获新生,不仅成功恢复“水动脉”,更抚慰了参与干渠建设和干渠沿线群众的袅袅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