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厦门市委宣传部主办的“央媒话厦门·中国改革开放45周年厦门行”集中采访活动,走进澳头社区了解“三水联治”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实地感受厦门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举措及系列成效。
“三水”联治改善流域水环境
采访团来到翔安区澳头社区。明媚阳光下,怀远湖水清岸绿,湖面碧波荡漾、锦鳞游泳。
“湖水水质在四类以上。”翔安区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说,相比过去,已大为改观。这位负责人坦言,2015年前的怀远湖让人避而远之,“黑臭脏,蚊虫多。”
怀远湖水清岸绿。翔安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改善水环境,2015年怀远湖治理启动,但许多措施“治标不治本”,直到2021年翔安区开始“三水”联治,即实施污水“三环”共治、小微水体“星级”分治、中水“回用”返治的“三水”联治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
以澳头社区为例,为最大限度破解污水“收集难”的核心问题并根本性扭转污水直接排入溪流或小微水体现象,社区采用“三管截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模式,率先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在每个家庭,三根截污管分别与厨房、化粪池、洗衣池相连接,三个排放区的污水最后统一汇总到屋外的污水井,实现分类全收集。”工作人员介绍,在全收集基础上,还实行“分户验收、一户一图、建档立卡、管理到家”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用不同颜色对“三根管”进行标识区分并标清线路及距离,每户严格验收,做到精准设计“全覆盖”。
怀远湖成为人们休闲好去处。魏克丰摄
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统一输送至当地水质净化厂进行再生处理,在尾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前提下,返回到怀远湖作为景观补水,“真正做到污水零排放、全利用”——目前,该污水处理厂对怀远湖的日补水量约6000吨,极大改善怀远湖的水动力情况,促进水体自净能力提升。
而怀远湖水质持续改善,还得益于翔安将全区小微水体纳入管养,并实施小微水体“星级”评价机制——该区对辖内279处小微水体进行统一的编号并从水质、外观、治理等七个维度进行评价,设置0分至100分六个星级和五级考评机制,“得分越高星级越高,对五星水体推广宣传,四星/三星督促整改,两星以下通报批评,以评促治,目前全区三星级以上小微水体占比已达84.4%。”
此外,作为全区7个“C位”示范点之一,怀远湖也受益于重点治理,即除开展水环境治理工程外,所在镇街同步结合周边生态环境、田园风光等,因地制宜配套景观提升、休闲步道等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项目,打造水质洁净、环境优美、功能多样的生态水环境。
澳头社区焕新颜。林铭鸿摄
据悉,实施“三水联治”后,该区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同时,流域水环境实现水质明显提升、环境同步提升、污染源数量明显下降、河道缺水难题有效缓解。
“通过下潭尾红树林湿地再造、农污治理、小微水体‘星级’分治等一系列举措,全区持续释放生态红利,成为一个高素质高颜值生态城区。”翔安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也成为厦门市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一个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