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除部分征迁和不具备条件等原因的自然村(居)外,翔安区320个自然村(居)已完成雨污分流提升治理。其中,156个自然村采用纳管治理,164个采用分散式治理,累计建成分散式污水处理站153座,建成各类污水管道总长约3200公里。
改造前后对比图
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高效的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翔安区紧紧围绕农村生活污水“全收集、全治理”目标要求,按照污水治理“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的思路,初步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污水治理“翔安模式”。
01.三管接户精细化
为实现精准治污,翔安区在全省率先开创了“三管截污、分户验收”工作法,通过全面入户摸排,建立基础数据台账,实施“一户一图、建档立卡”,将村民家中的厨房、卫生间和洗涤池三股水流全部接入污水管,实现信息全覆盖,有效破解了污水“收集难”问题,从源头上实现污水分类全收集。
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选取不同类型的农村雨污分流重点示范村,对源头截污的“三根管”全面实施“明改暗”,并按照“一村一策”要求,全面完善设计,做到“村村有设计、栋栋有截污、户户有验收”。通过“试点引路,以点带面”方式,已在全市推广实施。
02三水联治资源化
翔安区首创“三水联治”治理模式,通过实施污水“三环”共治,微水“星级”分治,再生水“回用”返治的“三水”联治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实现全区流域水环境“两提升、一下降、一缓解”,即流域水质明显提升、环境同步提升,污染源数量明显下降,河道缺水难题有效缓解。水环境承载力指数从2019年的40%提升到2021年的92.7%。
按照“尾水资源尽可能循环利用”的要求,翔安区进一步探索治理效果与景观、湿地建设相融合,在新圩镇大帽山站点、深溪站点和内厝镇黄厝站点试点探索“呼吸型生态湿地”工艺,进一步净化尾水,达到再生水标准,在确保水质达标率稳定的前提下,尾水回用农灌和景观补水,真正做到污水零排放、全利用。目前全区已有10座站点实施“生态湿地”尾水利用,今后还将在有条件的地区全面推行。
03.三方共管智慧化
为实现污水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在市市政园林局的指导下,翔安区大力推行政府、运维单位和村民三方共同参与运行维护的工作模式,政府负责牵头、组织、统筹和监督,运维单位负责落实运行维护工作,村民积极参与、配合并监督运维单位,实现运维全天候,确保热心村民反映的污水问题实时得到解决,农村污水系统的处理能力和运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作为省生态环境厅指定的厦门市唯一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线监测试点示范区,翔安区创新探索“互联网+”治水模式,在深溪、大宅、黄厝、大帽山等6个站点试点安装进出水水量、监控视频等在线监控系统和光伏发电设施,并覆盖全区所有153座站点,为运维监管装上“明亮的眼睛”。同时,试点将电子二维码植入“农村排水管理到户卡”,打造全新农村污水处理二维码智慧管理系统。该系统具备信息查询、信息互动和问题反馈等功能,打出“线下+线上”治污组合拳,为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共建共治共享智能化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