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翔安要闻
打好就业组合拳 托起稳稳的幸福
日期:2021-12-13 17:01 来源:厦门日报 字号:[ 大 ] [ 中 ] [ 小 ]

翔安区创新设立“农渔民转产就业集中区”,破解就业难题找到新思路

   

翔安区农渔民转产就业集中区运营上极其注重规范、安全、贴心。 (通讯员 李毓琳 摄)

   

  翔安区重点推进“送岗位上门”,征拆、退养工作开展到哪里,转产就业就重点覆盖到哪里,今年以来翔安区分别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环东海域、浪漫线三期等片区举办多场农渔民专场招聘会。(通讯员 林木阳 摄)

  文/本报记者 邵凌丰

  通讯员 叶晓菲

  在大嶝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今年上半年新挂了一块牌子:“翔安区农渔民转产就业集中区”。探访集中区当天,在装卸口有一批待加工的货品正在卸车。“完成加工之后,就从这里直接发往国外,最远到欧洲。”负责人说,集中区内已经形成加工、质检、仓储、物流的一条龙流程。

  集中区的设立,是翔安区委区政府通过对辖区情况进行深入走访分析采取的创新举措——这背后,是翔安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农渔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将推进经济发展与促进转产就业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资源配置更优、就业空间更广、幸福指数更高的转产就业道路。

  事实上,这也只是翔安区推进就业系列工作的其中一个侧面。翔安区通过推动“政府搭台、企业助力、群众主导”的方式,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渠道引流等多个维度的努力,积极探索和健全转产就业长效机制,以小切口促大民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升辖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日,翔安区举行2021年转产就业新闻发布会,通报2021年翔安区就业情况及转产就业的成效与亮点。记者以集中区作为观察的切入点,更深入地透视翔安区转产就业的创新经验及推进就业的各项积极举措。下一步,翔安区还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上取得积极进展,让更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经济发展的基本支撑和社会稳定的压舱石。

   

翔安区农渔民转产就业集中区,引入了多个项目及工种,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方式,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讯员 李毓琳 摄)

  【观察篇】

  群众满意

  在“家门口”就业

  多一份收入也方便顾家

  婉玲到集中区一个多月,服装打包、装箱的工序也逐渐熟练,更上手了。现在的工作状态就很适合她的生活节奏——周一到周五白天到集中区上班,晚上回家带孩子,让她妈妈喘口气;周六周日就在家照顾孩子,同时做做家务。“这里发的是计件工资,时间比较灵活,如果临时家里有事,可以马上回去处理。”她住在双沪社区,离集中区不远。

  上班就在家门口、上班时间相对可控,这成了很多人选择到集中区上班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多一份收入,减轻家里负担。”婉玲这句话也说出了大家的心声。集中区目前集中招收大嶝、小嶝的居民,对小嶝居民还有固定时间的两辆专车接送,方便上下班。

  截至目前,集中区累计报名签订合同人员246人,累计就业农渔民人数210余人,每日稳岗就业人员约160人。

  项目优质

  明确准入退出机制

  确保订单持续输入

  明旋在集中区每天的工作,是负责把一串小珠子缝制到衣领上。工作台上有两条竖线,长珠串在两条线之间一量,迅速剪裁,跟着就是分针走线,几分钟后就缝制好了,“线的长短要准确,每次用尺子量太麻烦,就划了这两条线,操作起来比较快。”

  事实上,同样快而准的是明旋的手法,每一条珠串都很好地贴合领口,没有变形。“之前珠绣一直是大嶝的传统,很多人都是带回家里做。”集中区负责人说,像明旋这样手法娴熟的居民在大嶝有很多,所以他们引进项目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到这点。

  集中区是由区属国企翔发集团下属厦门祥发工贸有限公司采取“零利润”模式运营管理,主要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手加工业务让居民实现就业。负责人说,目前手加工项目包含机织服装加工、成衣整型、熨烫包装、宠物玩具加工、珠绣加工、五金制品组装等,既有大嶝本地居民相对熟练的手加工项目,也有要求技术较高、报酬也较高的车工、烫工等技术工种,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就业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集中区内的项目也并非一成不变,“我们有一套准入和退出机制,不断在持续地招商优商,主要就是确保订单持续,让居民能有稳定收入。”

   

翔安区将招聘会开进重点建设片区,开到居民家门口。 (通讯员 林木阳 摄)

  运营规范

  流程管理模块化

  园区服务更贴心

  蟳窟社区的小谢到集中区工作已有半年多,最深切的感受是相比以前四处找工,现在岗位和收入都相对稳定,工作环境也好了不少——早晨做好带来的饭,在员工爱心驿站的微波炉里热一下,午饭就轻松解决了,省钱又快捷。

  事实上,贴心服务只是集中区运营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规范和安全。

  走访时记者注意到,单单一家制衣公司就有12个37㎡的单间,每个房间都各司其职——缝制好的衣服先送到成品间内,而后送至品检组、验针处、复检组进行多个环节的质检,确保质量到位、没有针头线头遗留,然后进入整烫组熨烫平整,最后到包装组完成包装,再进入收货区内等待发货。公司负责人说,还有一个样衣组的房间,专门根据市场需求设计新款式。这种模块化的流程管理模式,让人们完全摆脱了此前集中区是“手工作坊”集聚地的刻板印象——更稳定的质量将收获更持续的订单。

  在安全方面,集中区管理也是下足功夫。以一款食品防腐纸为例,前期加工由于需要用到酒精,安全上可能存在隐患,管理方与公司方协调,只将分装和发货环节放入集中区内,确保万无一失。而贴在集中区墙上随处可见的《员工守则》,对日常安全检查、安全培训等都做了相关规定。

  奖励到位

  不同奖励叠加

  免费培训不停

  明华在制衣公司里负责缝纫,是报酬相对较高的技术工种。作为嫁到大嶝的媳妇,她此前一直在外面打工,很难照顾到家里。“听街道说有这么个工作,我立马就跑回来了。”她说,在家门口工作方便照顾家庭,收入也差不多,“关键是生活成本更低,能存起来的钱就更多了。”

  在集中区,干得勤快的工人一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元——这里面除了工资,还包括了各项奖励,从区级到街道,都会对到集中区上班的居民给予工资补贴、额外就业奖励、误餐交通补贴等,而对于技术型工种,还有更多补贴,从而引导、鼓励就业人员积极提升自身技能,从事技术型工种生产。

  除了现金奖励,每一位前来集中区就业的居民都能参加集中区组织的免费培训,除了岗前培训外,还有日常培训、升级培训等。“一方面是保证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居民在工作中真正学到技能,也能看到‘升级’的通道”。集中区负责人这样说。

   

翔安区农渔民转产就业集中区内已经形成加工、质检、仓储、物流的一条龙流程。 (通讯员 李毓琳 摄)

  【措施篇】

  近年来,随着新机场、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等重大片区开发建设以及天马微、中航锂电等重点项目落地投产,翔安正阔步迈进新一轮加速发展期。如何解决被征地农民、海域退养渔民的转产就业问题,如何持续推进高质量就业、增进民生福祉,成为摆在翔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推动转产就业

  政策体系更完善 就业渠道更丰富

  翔安区农渔民转产就业集中区,是全区转产就业相关举措的一个创新之举,在集中区之外,翔安区还引导各镇(街)设立手加工点,并将手加工发放到农渔民家中,目前已辐射带动1600人次家中就业。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措施为被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护航”。

  在政策层面上,从“民生十五条”到今年6月份新出台的《翔安区关于进一步鼓励和支持转产就业工作的扶持措施(试行)》等,惠民政策近30条,通过“少有所学、青有所创、中有所立、老有所养”四个年龄段对农渔民民生保障政策实现全覆盖。

  在帮扶举措上,除了推动家门口就业,还重点推进“送岗位上门”——征拆、退养工作开展到哪里,转产就业就重点覆盖到哪里,今年以来翔安区分别在东部体育会展新城、环东海域、浪漫线三期等片区举办农渔民专场招聘;同时“送帮扶上门”,针对重点的五类困难群体实行入户走访和就业帮扶,实现应就尽就。

  在转产渠道上,翔安区也想尽办法、极力拓宽——结合打造市级海洋高新产业园区,在有条件的退养社区发展海鲜餐饮、休闲民宿、海上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周边农渔民转产就业;协调保尔佳家政、好邦伲家政等两家大型家政服务企业对农渔民开展培训,并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就业。

  推进高质量就业

  求职平台无缝对接 精准服务力促就业

  农渔民转产就业,是推进全区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部分,但并不是全部。为惠及更多辖区内有需要的居民,翔安区也下足了功夫,通过“四新”举措带动就业覆盖面更广、完成度更高。

  就业新空间——翔安区多渠道搭建求职平台,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招聘会,今年来举办各类招聘会111场,累计3820家次企业提供10.23万个次岗位,累计129家次企业参与线上招聘会活动。

  就业新技能——翔安区结合重大项目建设、企业用工需求以及社区手加工产业类型,开展以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为导向的项目制培训,举办各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84期,3480人参加培训,根据缺工情况适时输送人员,推动实现“培训—就业”无缝衔接。

  就业新服务——翔安区聚焦低保、低收入群众等困难群体,形成“多对一”联动帮扶合力,“一对一”就业精准帮扶,发挥“一加X”政策叠加效应,促进困难群体稳就业,今年以来走访33572人次,推荐岗位信息5357条,困难人员有劳动能力2836人,实现就业2678人,就业率94%。

  创业新活力——今年以来,翔安区先后赴省内外三地六个城市10所高校及厦大翔安校区等辖区高校开展招才引智活动,组织了10场线下大型校园招聘会,130家企业提供了6636个岗位;还开设惠才惠企小课堂,助力毕业生来翔就业创业,今年已接收高校毕业生5730人。

   

▲集中区工人正在将成品衣服打包装箱,准备发货。(通讯员 李毓琳 摄)

  【展望篇】

  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打造转产就业特色品牌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一项不能止步的工作。下一步,翔安区将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打好一系列稳就业“组合拳”,用实际行动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就业促进机制将进一步“升级”。翔安区将对现有民生保障和各类就业促进政策进行梳理,并将政策项目化、具体化——计划2022年生成重点推进民生项目近30个;同时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进一步降低惠企政策门槛,及时兑现稳岗补贴、招用本地劳动力奖励等政策;在此基础上,依托重点群体项目制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助力农渔民等重点群体转产就业。

  就业促进渠道将进一步拓宽。翔安区目前正在推动“5+6+N”现代产业体系再升级,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带动居民就业增收——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实施大帽山境、香山乡苑田园、千年金柄古村等旅游综合体项目,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空间;同时加强“供需对接”,密切跟踪企业用工情况,引导企业吸纳本地劳动力,特别是未就业毕业生和“40、50”农渔民,让群众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就业促进创新将进一步加强。翔安区在大嶝建设区级转产就业手加工集中区的基础上,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持续打造转产就业特色“品牌”,同时引导各镇街因地制宜,结合资源优势探索实施更多的就业促进项目——如借助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项目落地,继续鼓励当地群众发展休闲渔业、海上旅游、海洋文创等特色产业;在农村大龄劳动力特别是40、50人员较多的镇街、村居,引进、发展家政服务企业及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现代都市农业,有效吸纳群众就地转产就业。

  【亮彩数据】

  目前翔安劳动年龄内人员已实现就业17.36万人,在用人单位正规就业14.6万人,占就业人数84.1%。

  截至2021年11月,辖区失业人员再就业16500人,城镇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790人,本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2261人,职业技能提升培训3480人;今年累计发放社保补贴、社保补差、招工招才等补贴6535万元;发放保障性就业补贴27.31万人次8235.99万元。

  建区以来,翔安区共征地14万亩,海域退养19万亩。海域退养共涉及34个社区、10万人,约占全区户籍人口的1/4。其中,涉及劳动年龄内人口6.39万人,已实现正规就业3.7万人、灵活就业1.8万人。

  责任编辑:陈培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