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翔安概况 / 民风民俗
【翔安民俗】春节
日期:2024-02-05 15:55 字号:[ 大 ] [ 中 ] [ 小 ]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最喜庆、最热闹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末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庆祝岁首的习俗。

  春节,到处张灯结彩,鞭炮齐鸣,贴春联和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王安石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话来祝福。

  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袁世凯提出《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冬节”的制度没有被保留下来,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并放假休息则一直沿用至今。

  春节的“春”字音“chūn”,是翔安人最喜欢的吉利话,因为和“存”、“剩”谐音,有“盈余”、“剩下”的意思,表示旧的一年过得很富足,有结余。与北方的“年年有余(鱼)”同意。“春”与“伸”同音,有“伸展”、“兴旺”的意思,预示着新的一年又是一个好年头。

  “人勤春来早”,鸡刚啼“头遍”,主妇旋即起床洗漱、梳妆打扮,摆祭品敬天公,烧香点烛“开新正”。祭品都是“清”的,如柑橘、糖果、香菇。早餐也是“素”的,一般是甜点之类,谓之“吃清”,表示新的一年会“称心如意”。

  正月初一,人们都特别早起,换新衣服,打扮得整齐精神,表示“弃旧迎新”,吃完早餐就先街坊邻居后亲戚朋友走访问安,称之“拜年”。年,传说是远古时候的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每逢腊月三十晚上便蹿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准备些肉食挂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庆幸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早时翔安人忌讳赌博,唯独从正月初一至“初五隔开”这几天可以开禁赌博。幼小的赌“蚶壳仔家”(除夕“滥蚶”的壳);大一点的孩子“考堀仔”、“觅壁钱”;女人“博铜镭铜钱”,老太婆打牌仔“搏看湖(和)”;男成人推牌九“搏板璋”……

  春节必不可少的是贴春联,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以前的春联是手写的,不识字的也要请人帮忙。贴春联的习俗源远流长。

  最初,人们在桃符上题词,称为题桃符,上面是“姜太公在此,百无忌禁”或“有令在此,诸恶远避”之类的压邪话和符咒,接着又有人题联语。从内容和形式来看,联语都是吉语佳话,文字工整,长短对等,讲究对仗。延至五代,这种做法又有了新发展。在西蜀亡于宋的前一年(964年),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之日令学士辛寅逊在桃板上题词以贴寝门,因嫌题词对仗不工,就亲笔写了一联“新年纳余广 嘉节号长春”,这就是大家公认最早的对联。宋时,对联开始兴起,苏东坡访王文甫,曾赠王对联“门大要容千骑入 堂深不觉百男欢”。桃符改成春联是明代的事情,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帝居金陵(南京)时,除夕之夜,令公卿士庶之家都贴春联,还微服出访,逐门观看,以为乐趣。明太祖还乘兴亲笔题联,赐大官陶安“国朝谋略无双士 翰苑文章第一家”;赐平民屠户“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春联从此在广大的农村和城镇普遍盛行。